零点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零点看书 > 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 第43章 流民营地

第43章 流民营地

厦门的清晨还是有些寒冷,海风吹拂之下,又带走几分温度,即便太阳高悬,那阳光也带不来几分温度。+小`说/C~M¨S· ′更.新¨最^全.

郑锦胡乱吃点早点,就在护卫队长郑宁的陪同下来到了厦门城外的流民营地。

史载,清顺治十年开始,伪清为了困住郑家军的进攻,开始在福建沿海一带开始迁界禁海,造成一大批的流民四散逃逸,有些向福建内部、甚至江西逃亡,有些死于刀兵之下,有些转殁于道路荒沟之中,还有一些命大之人,得以逃到厦门地界。

尤其是南京之战,因伪清军队无暇顾及,大量的流民为了活命,为了生活,趁乱逃到厦门来,想活命而已。

谁能够料到厦门地狭人稠,适宜居住的地方不多,就连郑家军部分将士的家眷都要生活在船上,更何况这些流民呢?

无地可以安置的流民,其生存环境的恶劣就可想而知了。

粮食问题一直是郑家军头疼的问题,自郑成功起兵以来,缺粮一直是郑家军难以解决的问题。军粮尚且不足,哪里还有余粮来供应流民呢?

但流民们千里迢迢、不畏生死,逃到厦门,不就是想要活命吗?若不能够妥善安置,那打出去的旗号还有什么公信呢?

郑成功不得不咬牙坚持接受流民,不断从流民之中招募军士、将流民安置到沿海的岛屿之上,以减少厦门民粮的消耗。

这些措施前几年尚可坚持下来,随着最近两年逃亡的人数日益增加,而厦门的存粮却在不断减少,郑成功已经有些撑不下去了。.8*6-k.a,n~s-h*u*.′c\o.m¨

厦门城外的流民营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地扩大,且日益成为厦门城的不得不背的巨大包袱。

一旦断粮,或动起刀兵,这流民营地可能会将厦门城炸个粉碎。

郑锦从来没有见过流民营,即使是上辈子见得人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在景区几千号人的时候。

那个时候人挤人,人挨人的场景都让人头皮发麻。

而今天所见厦门城外的流民营地,有种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郑锦的固有印象中,流民营地即使没有统一的规划,也应该干净整洁一些,流民人数能有个万把人就差不多了。

没想到眼前的流民营地让他大跌眼镜。

这个营地占地极广,一眼看不到边,营地边上胡乱插些枯树枝就是营墙了,营地之中炊烟不多,似乎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营地建造的极为破烂,营地的房子大多用茅草、枯枝等随意拼搭起来的,遮风避雨的效果应该不会太好,估计稍微风力大一些,这些所谓的房子都会随风起舞了。

流民营的环境自然说不上好,到处都是污水、排泄物,空气之中弥漫着一股恶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人哪里还有尊严可言,只能说勉强苟活而已。/t^a+y′u¢e/d_u·.·c/o-m-

正月的天气还是极为寒冷的,但在郑锦眼中,这些流民都穿的衣衫破褛,光着脚,头发蓬松打结,粗糙的大手上满是冻疮,枯黄的脸颊上有着不正常的苍白,就这样三五成群的躲在勉强避风的墙角晒着太阳。

一些身上仅有一件单薄的勉强能够遮到大腿的麻布衣服的七八岁小孩在空地上玩耍,仿佛感觉不到寒冷似得。被冻得通红的脸颊,枯瘦的手臂,嘴唇上面挂着老长的水晶柱。一双双颇为明亮的眼睛,也就让人感觉到他们都还是纯真的孩子。

这些流民身无长物,即便有一技之长,在厦门这个地方也无处施展。

郑锦不再想看这些流民的苦难了。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流民营地大概有多少人?有派人管理吗?这些流民构成如何?他们是以什么为生?”郑锦问一旁的思明州知州薛联桂。

薛联桂一副标准的明末士大夫的穿着,四十多岁,福州人,贡士出身,深得郑成功信任,被郑成功授予思明州知州,是郑家军文官集团的地位较高的官员。

薛联桂用真丝手绢捂住鼻子,囔囔道:“世子,这些流民大概有七八万人吧,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十几万,都被藩主运到其他岛屿上安置了,剩下这些都是近两年从福建、广东逃难过来的。

府衙曾对这群流民做过统计,他们平时以捕鱼、务工为生,生活勉强糊口。”

郑锦看着薛联桂有些厌恶的表情,知道这些数据应该是刚刚背的,用于糊弄自己。郑锦也不生气,没有必要跟一个死人置气,不值得。

“七、八万余人。”郑锦喃喃自语,这是八万人吗?这是八万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